馬繮
基本解釋
亦作“ 馬韁 ”。控馬的韁繩。《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 晉 杜預 注:“羈,馬羈。絏,馬繮。” 元 揭傒斯 《曹將軍下槽馬圖》詩:“朱絲不是凡馬韁,天閑十二皆龍驤。” 清 蒲松齡 《大人行》:“圉卒毒掠肢殘傷,驛吏鞭背掣馬韁。” 峻青 《海嘯》序幕:“ 小馬 接過馬韁,轉身向村中飛馳而去。”
成語(Idiom):馬繮
發音(Pronunciation):mǎ ji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才被束縛,無法施展才華。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繮是由“馬”和“繮”兩個詞組成的,其中“馬”指的是馬匹,“繮”指的是籠頭。馬匹被束縛在籠頭上,無法自由奔馳,比喻人才被局限或束縛,無法展示才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有才華的人受到限制,無法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團隊或組織中有潛力的成員被束縛在某種限制下,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馬繮”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九年》中。故事講述了魯國的一位宰相受到了國君的限制,無法施展才華,最終導致國家的衰落。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馬繮”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能力很高,可惜一直被安排在低級崗位上,真是馬繮了他的才華。
2. 這個項目的發展受到了各種限制,就像馬繮一樣,無法順利推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繮”與被束縛的馬匹形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生動的場景。可以想象一匹奔馳的馬匹被籠頭束縛住,無法自由奔跑,從而記憶“馬繮”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才華受限、能力受限相關的成語,如“束手無策”、“牛鼎烹雞”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畫畫才華被馬繮了,因為我沒有時間參加繪畫課。
2. 初中生:老師一直把我安排在班級的后排,我覺得自己的才華被馬繮了。
3. 高中生:我夢想成為一名音樂家,但是家人卻希望我學習其他專業,我的音樂才華被馬繮了。
4. 大學生:我很喜歡寫作,但是因為專業要求,我必須花更多時間學習其他課程,感覺我的寫作才華被馬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