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下
基本解釋
◎ 門下 ménxià
(1) [a hanger-on of an aristocrat]∶門客
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又如:門下有毛遂。門下二十人
(3) [disciple]∶門生;弟子
(4) [your]∶敬辭,稱對方
竊為門下憂之
(5) 門庭之下 [be one's disciple]
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四》
比門下之客。
比門下之車客。
問門下諸客。
英文翻譯
1.(門客) a hanger-on of an aristocrat
詳細解釋
(1).謂在某人的門庭之下。《戰國策·齊策四》:“ 齊 人有 馮諼 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 孟嘗君 ,愿寄食門下。”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竊慕大王之義,復為門下之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洲公詩》:“自袓及孫,受業門下者三世。”
(2).食客;門客。《史記·魏公子列傳》:“ 平原君 門下聞之,半去 平原君 ,歸公子。” 唐 韓愈 《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銘》:“賓接門下,推舉人士,侍側無虛口。”《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我是 杜 府太老爺累代的門下,我父子兩個受太老爺多少恩惠。”
(3).門生;弟子。《淮南子·道應訓》:“ 公孫龍 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乎?’” 胡適 《白居易時代的禪宗世系》:“ 懷暉 也是 道一 的門下,其書今不傳了。”
(4).官名。《南齊書·百官志》:“ 永元 三年, 東昏 南郊,不欲親朝士,以主璽陪乘,前代未嘗有也。侍中呼為門下。亦置令史。領官如左:給事黃門侍郎。亦管知詔令,世呼為小門下。”《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二年》:“﹝ 王憲 ﹞領選曹事,兼掌門下。” 胡三省 注:“門下,侍中、常侍、給事黃門之職。”
(5).見“ 門下省 ”。
(6).猶閣下。對人的尊稱。 宋 朱熹 《與江東陳帥書》:“不審高明何以處此? 熹 則竊為門下憂之,而未敢以為賀也。”《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上》:“倘得門下做個盟主,可擇日便離此間,沿途殺掠回去。” 明 陳士元 《俚言解》卷一:“致書稱門下,猶言閣下、殿下、麾下、節下、座下、足下之類。古之貴人殿閣門下有謁者……不敢斥言尊貴,故呼其門下足下諸人。”
(7).猶門第。 元 關漢卿 《魯齋郎》楔子:“被論人有勢權,原告人無門下。”參見“ 門第 ”。
成語(Idiom):門下(mén xià)
發音(Pronunciation):mén xià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門下指的是一個老師的學生或門徒。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門下是指一個人所帶的學生或門徒,通常是指受到某個老師的教育或指導的學生群體。這個成語強調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師徒關系,表達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師生之間的親密關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老師的學生或門徒,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的學生群體。可以用來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和對學生的期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師徒制度。在古代,學生拜師學藝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學生會在老師的門下學習知識和技能。因此,門下成為了形容師生關系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門下是一個名詞短語,由“門”和“下”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這位著名畫家的門下弟子,技藝非常高超。
2. 這個科學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他的門下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門下”與“門徒”聯想起來,因為門下就是指老師的學生或門徒。可以通過想象自己成為某位名師的學生,來加深對這個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師生關系相關的成語,如“師出同門”、“拜師學藝”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是老師的門下學生,每天都會認真聽講。
2. 初中生:這個著名音樂家的門下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
3. 高中生:我希望能成為這位科學家的門下弟子,向他學習更多的知識。
4. 大學生:作為這位教授的門下學生,我感到非常榮幸。
5. 成年人:我曾經是他的門下學生,他對我的教導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