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欺善怕惡(qī shàn pà è)
發音(Pronunciation):qī shàn pà 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壞人常常欺負善良的人,但卻對壞人心生畏懼。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欺善怕惡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用來形容那些善良、仁慈的人常常被壞人欺負,但壞人卻對強者心生畏懼。這個成語中的“欺善”表示欺負善良的人,“怕惡”表示對壞人心生畏懼。它揭示了社會上善良人受欺負的現象,同時也告誡人們對壞人要堅決反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社會中弱者常常受欺負,而壞人卻對強者心生畏懼的現象。同時,它也可以用來告誡人們要勇敢面對壞人,堅決反抗不公。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昭公十九年》。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孟嘗君的貴族,他是一個仁慈善良的人,常常被壞人欺負。有一次,孟嘗君被一個叫管仲的壞人欺負,但管仲卻對另一個叫鮑叔牙的強者心生畏懼。從此以后,人們用“欺善怕惡”來形容壞人欺負善良人,但又對強者心生畏懼的現象。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欺”、“善”、“怕”、“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善良的人,經常被別人欺負,但壞人卻對他心生畏懼,真是個典型的“欺善怕惡”。
2. 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候善良的人確實比壞人更容易受到欺負,但我們要堅決反抗,不要成為“欺善怕惡”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欺善怕惡”這個成語拆分成兩個部分來記憶。首先,記住“欺善”表示欺負善良的人,然后記住“怕惡”表示對壞人心生畏懼。通過拆分記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以德報怨”、“惡人先告狀”等,來加深對社會道德和人性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喜歡那個欺負別人的同學,他是個“欺善怕惡”的人。
2. 初中生:社會上有些人喜歡欺負善良的人,但他們卻對強者心生畏懼,真是“欺善怕惡”。
3. 高中生:我們不能成為“欺善怕惡”的人,要勇敢面對壞人,堅決反抗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