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則
基本解釋
法則。《莊子·天地》:“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漢 班彪 《北征賦》:“達人從事,有儀則兮;行止曲申,與時息兮。” 清 曾國藩 《鈔朱子<小學>書后》:“其自能言之后,凡灑掃應對,飲食衣服,無不示以儀則。”
成語(Idiom):儀則(yí zé)
發音(Pronunciation):yí z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儀式和規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儀則是指遵循儀式和規矩的行為準則和方式。它強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該遵循一定的禮儀和規范,以維護社會秩序和和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儀則常用于描述人們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和規范,以及是否具備應有的禮貌和修養。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守規矩、不遵守社會公約的人,也可以用來提醒他人要遵循規范行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儀則一詞最早出自《禮記·曲禮上》。在古代中國,儀式和規矩被視為社會正常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通過遵循儀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以確保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儀則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儀則高尚,舉止得體。
2. 這個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儀則教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儀則”與“禮節”和“規矩”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在參加重要的儀式時,必須遵循一定的禮節和規矩,這樣就能記住儀則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學習儀則的同時,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如古代的尊卑禮節、宴會禮儀等。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儀則相關的成語,如“守禮如寶”、“禮尚往來”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遵守校規,遵循儀則。
2. 初中生:參加活動時要注意禮儀,遵守儀則。
3. 高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們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儀則形象。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自覺遵守社會的儀則,做到文明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