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狗
基本解釋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魏源 本義:“結芻爲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芻狗,結芻爲狗,巫祝用之。”后因用以喻微賤無用的事物或言論。 晉 劉琨 。《答盧諶》詩:“如彼龜玉,韞櫝毀諸。芻狗之談,其最得乎?” 唐 李頎 。《裴尹東溪別業》詩:“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 明 唐順之 。《讀東坡詩戲作》詩:“掃除 李 杜 芻狗語,出入鬼神傀儡門。” 康有為 《屠梅君侍御謝官歸索詩為別敬賦》之六:“雜學與夷學,視儒若芻狗。”
成語(Idiom):芻狗 (chú gǒu)
發音(Pronunciation):chú g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品惡劣,道德敗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芻狗是指草料喂養的狗,比喻人品低下、道德敗壞。芻狗一詞常用來形容那些行為不檢、品德敗壞的人,通常是指那些喪盡天良、無法無天的壞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芻狗一詞通常用于描述道德敗壞、品行惡劣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等場景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芻狗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如《莊子·天運》中有“芻狗之子”一詞。芻狗的形象來源于古代農村中飼養的狗,因為只吃草料喂養,所以被視為品質低劣的動物。因此,芻狗一詞被用來形容人的品行惡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芻狗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芻”和“狗”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行為實在太過分了,簡直就是一個芻狗。
2. 這個人平時表面上看起來很好,其實是個芻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芻狗的形象,想象一個品行惡劣、道德敗壞的人,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狗咬呂洞賓”、“狗急跳墻”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像一個芻狗,偷東西還不承認。
2. 初中生:那個同學整天欺負別人,簡直就是個芻狗。
3. 高中生:這個市長收了那么多賄賂,真是個芻狗。
4. 大學生:這個公司老板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簡直就是個芻狗。
5. 成年人:那個政客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真是個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