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殄
基本解釋
平定殄滅。 南朝 陳 徐陵 《移齊文》:“獲去月二十日移,承 羯 寇平殄,同懷慶悅,眷言鄰睦,深副情佇。”《隋書·音樂志中》:“ 漢 《上邪》改名《平瀚海》,言 蠕蠕 盡部落入寇 武州 之塞,而 文宣 命將出征,平殄北荒,滅其國也。” 宋 岳飛 《奏乞出師札子》:“賊困于奔命,勢窮力殫,縱今年未終平殄,來歲必得所欲。”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兵部·家丁》:“ 李如松 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
成語(Idiom):平殄
發(fā)音(Pronunciation):píng t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平息、消滅、撲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平殄是一個動詞成語,意思是平息、消滅、撲滅。用于形容消除或結(jié)束某種不好的事物或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平殄通常用于描述戰(zhàn)爭、矛盾、災難等不好的事物被徹底消除或結(jié)束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國家和社會的和平、穩(wěn)定,也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難被解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平殄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當時,晉國內(nèi)部發(fā)生了一場內(nèi)亂,各方勢力爭斗不休,形勢嚴峻。晉國的國君宣公派遣了一個名叫平殄的將軍,希望他能平息內(nèi)亂,恢復國家的和平穩(wěn)定。平殄經(jīng)過努力,成功平定了內(nèi)亂,使晉國重歸安定。
成語結(jié)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平殄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平”是動詞,意為平息、消除;“殄”是動詞,意為撲滅、消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我們成功平殄了貧困。
2. 這場戰(zhàn)爭的目的是平殄敵人的威脅,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平殄記憶成“平時殄災”,即在平時消除災害,保持和平穩(wěn)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平殄相關的成語,如平反、平穩(wěn)、平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平殄自己的無知。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應該共同努力,平殄學校內(nèi)的欺凌行為。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平殄貧困,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大學生(19-22歲):我們要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幫助平殄貧困地區(qū)的困難。
希望這份學習指南能幫助你全面了解和記憶“平殄”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