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傷教敗俗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g jiào bài s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種言行或行為不僅會傷害到宗教信仰,還會敗壞社會風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中的“傷教”指的是傷害宗教,即對于宗教信仰進行不敬或侮辱;“敗俗”指的是敗壞社會風尚,即違背社會公德或道德規范。這個成語強調了某種行為或言論不僅有可能傷害到宗教信仰,還會對社會的道德風尚產生不良影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那些言行不端、不尊重宗教信仰、違背社會公德的人或行為。可以用來描述那些破壞社會和諧、傷害宗教信仰的不良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德充符》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對于一位圣人的行為進行了不敬和侮辱,結果導致了社會道德的敗壞和宗教信仰的受損。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用以警示人們不要傷害宗教信仰和敗壞社會風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傷”和“敗”都是動詞,“教”和“俗”分別表示宗教和社會風尚。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論傷教敗俗,引起了社會的廣泛爭議。
2. 這個電影中的一些情節明顯是在傷教敗俗,觸犯了觀眾的宗教信仰。
3. 我們應該共同努力,防止一切傷教敗俗的行為在社會中蔓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傷教敗俗”拆分為“傷教”和“敗俗”,并將其與相關的例子或故事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了解宗教信仰和社會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宗教信仰和維護社會風尚。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愛護宗教信仰,不做傷教敗俗的事情。
2. 初中生:一些網絡言論傷教敗俗,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3. 高中生:我們應該積極傳播正能量,抵制任何傷教敗俗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