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統
基本解釋
(1).“三統”之一。 周 正建子,稱天統。《禮記·檀弓上》“ 周 人尚赤” 鄭玄 注“以建子之月為正” 唐 孔穎達 疏:“建子之月為正者,謂之天統。”
(2).稱建子之月。 宋 蘇軾 《賀鄰帥及監司冬至啟》:“月臨天統,首冠於三正。”
(3).天之統緒;天之正統。《史記·高祖本紀論》:“故 漢 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漢書·高帝紀贊》:“ 漢 承 堯 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于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唐 王維 《上張令公》詩:“天統知 堯 后,王章笑 魯 初。”
(4).指皇統,帝位。《宋書·殷景仁傳》:“奉天統者,每屈情以申志。” 宋 王安石 《笏記》:“伏惟皇帝陛下,紹膺天統,遵養圣功,旁招俊良,橫及疏賤。” 明 邵璨 《香囊記·瓊林》:“四時樂時雍,圣主垂衣御天統。”
(5).猶天道,天理。《后漢書·郎顗傳》:“夫求賢者,上以承天,下以為人。不用之,則逆天統、違人望。逆天統則災眚降,違人望則化不行。”
成語(Idiom):天統
發音(Pronunciation):tiān tǒ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天地統一,世界和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天統是由“天”和“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天地統一,世界和諧。它表達了人們希望世界和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天統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世界各國和平相處、和諧共存的理想狀態。在國際交流、文化交流等場合中,可以用來強調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和合作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天統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意指天地之間的和諧統一。后來,這個詞語逐漸演變成成語,并被廣泛應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名詞“天”作主語,動詞“統”作謂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和平共處是我們追求的天統境界。
2. 世界各國應該共同努力,實現天統的目標。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天統”這個成語與和平、和諧的概念聯系起來,想象一個統一的天地,即可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和平、和諧相關的成語,如“天下太平”、“天倫之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和小紅一起玩耍,他們的關系就像天統一樣和諧。
2. 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為實現世界的天統貢獻自己的力量。
3. 初中生:希望各國之間能夠實現天統,共同建設和平的世界。
4. 高中生: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天統的,我們要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5. 大學生:在國際交流中,我們要倡導天統的理念,促進不同國家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