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蓍
基本解釋
創立用蓍求卦爻之法。《易·說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成語(Idiom):生蓍(shēng shī)
發音(Pronunciation):shēng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才能、學問等在早期就顯露出來,具有早熟的意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生蓍,古代祭祀時用來卜筮的蓍草,被認為是具有預測未來能力的草藥。成語“生蓍”比喻人在年幼時就顯示出卓越的才能、優秀的品德或超常的智慧。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的早熟和出眾之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年少有為的人,也可以用來贊美年輕人在某個領域的突出表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子夏的學者,他在年幼時就展現出非凡的才華和學問。有一次,子夏參加了齊國的科舉考試,他在考場上寫下了一副詩,詩中描述了蓍草的生長和變化,以及它們與人的關系。這首詩被評為優秀,并且子夏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試。從此以后,人們用“生蓍”來形容年幼時就顯示出才華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其中,“生”表示早期、年幼,用來修飾“蓍”,強調早熟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生蓍的天才,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 這個小姑娘真是生蓍不凡,她的音樂天賦令人驚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年幼的孩子在田野中種植蓍草,這個孩子非常聰明和有才華,因此被稱為“生蓍”。通過將成語與形象聯想結合,可以更容易地記憶和理解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繼續學習與成語相關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了解更多關于戰國時期的知識,以及當時的科舉制度和考試形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是個生蓍的學生,他在班級里成績最好。
2. 初中生:小紅在藝術方面很有天賦,她是個生蓍的藝術家。
3. 高中生:這個學生是個生蓍的科學家,他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 大學生:他是個生蓍的運動員,年輕就在比賽中獲得了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