慍懟
成語(Idiom):慍懟(yùn duì)
發音(Pronunciation):yùn d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被人冒犯、侮辱而感到憤怒,心中不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慍懟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慍指憤怒,懟指回擊。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當一個人受到冒犯或侮辱時,會感到憤怒并采取回擊的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慍懟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對不公平待遇或不公正的行為感到憤怒,并以某種方式進行回應。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如工作場所、學校、社交媒體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慍懟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楊修的人物。楊修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官員,他非常聰明而有才華,但個性剛烈,容易慍怒。一次,楊修在宴會上被人冒犯,他感到非常憤怒,于是回擊了那個人。從此以后,人們用“慍懟”來形容被冒犯后的憤怒和回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慍懟是由兩個單獨的詞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不公平的待遇感到慍懟,決定采取行動。
2. 她被別人的無禮行為激怒了,慍懟地回應了他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慍懟這個成語與“憤怒”和“回擊”這兩個詞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被冒犯或侮辱時感到憤怒,并以某種方式回擊,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慍懟相關的成語,如“怒發沖冠”、“憤世嫉俗”等,可以進一步擴展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被同學捉弄時,我感到慍懟,但我知道該如何應對。
2. 初中生:老師對我不公平對待,我感到慍懟,但我會尋找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3. 高中生:面對社交媒體上的負面評論,我會慍懟,但我會保持冷靜并選擇不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