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藏
成語(Idiom):逃藏
發音(Pronunciation):táo c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逃避責任,躲避困難或危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逃藏是由動詞“逃”和動詞“藏”組成的成語。逃指逃走、逃避,藏指隱藏、躲藏。逃藏的含義是指為了逃避責任、躲避困難或危險而采取躲藏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逃藏常用于形容某人在面對困難、危險或責任時不敢正視,選擇逃避或躲藏起來。這個成語多用于貶義,用來批評那些不勇敢面對問題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逃藏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一個故事。相傳,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叫孟嘗君的貴族,他因為畏懼戰爭而逃避了自己應盡的責任,躲藏在家中。后來,他被人指責為“逃藏之人”,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 + 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面對困難總是逃藏,從不敢正視。
2. 這個領導在危機面前逃藏起來,對團隊沒有任何幫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不敢正視,選擇躲藏起來,逃避責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逃避、躲藏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躲躲閃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考試沒考好,逃藏起來不敢告訴爸爸媽媽。
2. 初中生:他逃藏在教室里,不敢面對同學們的嘲笑。
3. 高中生:面對挑戰,他選擇逃藏,錯失了很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