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幡
成語(Idiom):喪幡 (sàng fān)
發音(Pronunciation):sàng f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喪失國家或家庭的旗幟,比喻國家或家庭的衰敗或破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喪幡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喪指失去,幡指旗幟。它比喻國家或家庭的旗幟倒下,象征著國家或家庭的衰敗或破敗。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國家或家庭的衰敗,可以用來批評那些不負責任、不盡職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賢臣。據說,在古代中國的一個國家中,有一位賢臣為國家立下了很多功勛。但是,當國家陷入內外交困的時候,這位賢臣卻因為被人陷害而被貶謫到邊境。在他被貶謫的時候,他的家人為他送行,揮舞著國家的旗幟。然而,在他回望的時候,卻看到旗幟倒下了,象征著國家的衰敗。這個故事被人們傳頌下來,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喪幡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喪是動詞,表示失去;幡是名詞,表示旗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已經陷入了喪幡之境,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挽救它。
2.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避免家庭喪幡的現象,保持家庭的和諧和幸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喪幡的發音sàng fān與“喪失旗幟”的意義進行聯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國家、家庭、責任等相關的成語,例如“國破家亡”、“家徒四壁”等,可以進一步豐富你的漢語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國家的喪幡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要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2. 初中生(13-15歲):在歷史課上,老師講解了國家的喪幡現象,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國家的重要性。
3. 高中生(16-18歲):在社會學課上,我們學習了家庭的喪幡現象,明白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4. 大學生(19歲以上):在社會實踐中,我見到了一些家庭喪幡的現象,深感家庭的和諧對個人幸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