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屐
基本解釋
辨認鞋子。典出《宋書·隱逸傳·劉凝之》:“有人嘗認其所著屐。笑曰:‘僕著之已敗,令家中覔新者備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還之,不肯復取。”《南史·隱逸傳下·沉麟士》:“嘗行路,隣人認其所著屐。 麟士 曰:‘是卿屐邪?’即跣而反。隣人得屐,送前者還之, 麟士 曰:‘非卿屐邪?’笑而受之。” 清 黃景仁 《一笑》詩:“認屐將毋錯,懸蛇恐未真。”
認屐(rèn jī)
發音:rèn jī
基本含義:形容人不識貨物的價值,看重外表而忽視本質。
詳細解釋:認屐是一個形容詞,由“認”和“屐”兩個字組成。其中,“認”意為承認、確認,“屐”指的是古代人穿的木屐。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只看重外表,而不了解事物的真實價值和內涵。
使用場景: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只看重外表的人。比如,有些人只看重外貌而不關心內在,就可以用“認屐”來形容他們。
故事起源:傳說古代有個人看到別人穿著高檔的鞋子,他誤以為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寶物,于是就十分羨慕。后來有人告訴他,這只是一雙普通的木屐,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價值。從此以后,人們用“認屐”來形容那些只看重外表而忽視本質的人。
成語結構:主要由兩個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
1. 他只看重別人的外表,完全是個認屐的人。
2. 這個產品外觀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內在的價值卻非常高,不要被外表所蒙蔽。
記憶技巧:可以聯想成“認錯鞋”,表示錯誤地認為別人穿的鞋子很有價值,從而引申為只看重外表而忽視本質。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類似的成語,比如“見微知著”、“以貌取人”等,可以幫助提高對人和事物的判斷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只看別人的外表,不了解他們的內心,真是個認屐的人。
初中生:我們應該看重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而不是只看外表,這樣才不會成為認屐的人。
高中生:在社交場合中,我們要懂得分辨別人的真實價值,避免成為認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