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德
基本解釋
(1).不修德行;缺乏德行。《書·伊訓》:“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孔穎達 疏:“爾惟不德,謂不修德為惡也。”《漢書·文帝紀》:“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朕以不德,少遭閔兇,越在西土,遷于 唐 衛 。” 晉 袁宏 《后漢紀·靈帝紀》:“上軍校尉 蹇碩 以帝輕佻不德,二舅好脩虛名,無股肱之才,懼不能安社稷也。”
(2).不自以為有德。《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韓非子·解老》:“德則無德,不德則在有德。”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未知上德之不德,惟見圣人之不仁。”
(3).不施恩德。《左傳·文公十七年》:“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4).不感激。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行篡》:“貨多則辨,辨則民不德其上。”《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功受賞,臣不德君。”
(5).謙詞。帝王自稱。《太平廣記》卷一一八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東方朔》:“帝歡悅舉觴并勸曰:‘不德不足當雅貺。’老翁等并起拜受爵。” 宋 蘇軾 《賜宰相呂公著乞退不許批答》:“水旱之災,不德所召,卿當助我,求所以消復之道,不當求去我也。”
(6).丕德,大德。不,通“ 丕 ”。《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則國寧矣,故名之曰不德。” 郭沫若 集校引 丁士涵 云:“古字多以‘不’為‘丕’……‘丕’,大也。”參見“ 不 ”。
成語(Idiom):不德(bù dé)
發音(Pronunciation):bù d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道德,指言行不正直、不正派、不守道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德是由“不”和“德”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德是指道德,而不則表示否定。不德意指言行不合乎道德規范,不守道義,不正直。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德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不正,不守道義,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可以用來批評、指責那些不道德的行為或人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淮南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叫阿諛的人,他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官位,但最終被人揭露了他的不德行為,被罷官。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成語“不德”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不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完全是個不德之人。
2. 這種欺騙行為是不德的表現,應該受到譴責。
3. 做人要講道德,不能做出不德的事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不”的發音與“不德”相似,而“德”則表示道德。通過聯想“不”與“德”的相似發音,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有關道德的知識,了解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守德的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偷了同學的鉛筆盒,真是個不德的人。
2. 初中生:那個學生抄襲了別人的作業,違反了學校的規定,是個不德的行為。
3. 高中生:一些商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不顧道德,這是不德的商業行為。
4. 大學生:在科研領域,有些學者不德地竊取他人的研究成果,這是嚴重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