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帑
成語(Idiom):收帑
發音(Pronunciation):shōu t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貪污受賄、私自收取錢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收帑是一個貶義詞語,形容官員或其他人員以職務之便,非法收取財物。帑,本意為古代官府的庫藏,這里指財物。收帑的行為是違法的,嚴重損害了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收帑一詞多用于描述官場腐敗、貪污受賄等負面情況。可以用于寫作、演講、新聞報道等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收帑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諫廬山書》中,后來成為普通話中的成語。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府貪污腐敗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收帑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收”和名詞“帑”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因為收帑被查處,最后被判刑十年。
2. 媒體曝光了一起涉及高官的收帑案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官員在收取財物時,藏在自己的帑中,然后被揭發。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反腐敗、廉政建設的知識,加深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們班上的班長收帑了同學們的零食。
2. 初中生(13-15歲):在這本小說中,主人公揭露了一起官員收帑的案件。
3. 高中生(16-18歲):老師在課上講解了官員收帑的危害,提醒我們要警惕腐敗現象。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反腐敗的行動中,杜絕任何收帑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