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溼
成語(Idiom):寒溼
發音(Pronunciation):hán sh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寒冷潮濕的氣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寒溼是由形容詞“寒”和“溼”組成的詞語,表示寒冷潮濕的氣候條件。它常用來形容冬季或雨季的天氣,也可以用來形容地理環境濕冷的地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寒溼常用于描述天氣或環境條件,可以用來形容冷冽的寒風、濕漉漉的地面等。它可以用于日常對話、寫作、描述場景等各種場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寒溼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的行程。由于秦始皇兵馬非常強大,所以其他國家都選擇向他投降。其中有一個國家的使者在向秦始皇投降時說,國家的土地寒冷潮濕,無法耕種,希望能夠得到秦始皇的幫助。從此以后,“寒溼”就成為了形容寒冷潮濕的氣候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冬天的北方常常寒溼,需要多穿衣服保暖。
2. 雨季到來,整個城市都充滿了寒溼的氣息。
3. 這個地方四季如春,沒有寒溼的感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寒溼”與寒冷潮濕的天氣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可以想象自己在一個冬天的雨天里,感受寒冷潮濕的氣候,然后將這種感覺與“寒溼”這個詞語聯系起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天氣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冰雪消融”、“瑟瑟發抖”等,以擴大詞匯量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今天的天氣好寒溼,我都不想出去玩了。
2. 初中生(13-15歲):冬天的北方非常寒溼,需要多穿衣服保暖。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城市的氣候一直都很寒溼,很多人都不喜歡這里的天氣。
4. 大學生(19-22歲):春季南方的天氣常常寒溼,但是也有一種特別的美感。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這個城市的氣候一直都很寒溼,所以我更喜歡去南方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