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痂
成語(Idiom):嗜痂(shì kā)
發音(Pronunciation):shì kā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病痛、疾苦等感到快慰,樂在其中的心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嗜痂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于病痛、疾苦等不良情況感到快慰、樂在其中的心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對于痛苦、困難等嚴重的不良情況,不僅沒有痛苦、困擾,反而感到快樂、滿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嗜痂一詞多用于形容一些奇怪、怪異的人,他們在一些人認為痛苦的情況下,卻感到快樂、滿足。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對于自己的病痛、疾苦等不良情況感到快樂、滿足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張敞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西漢時期,張敞患有一種皮膚病,經常劇癢難忍。他為了解決癢痛的問題,便常常用指甲抓撓自己的皮膚,甚至割破皮膚。可是,奇怪的是,他在抓撓皮膚的時候竟然感到快樂、滿足。因為他覺得痛癢的感覺讓他忘卻了其他的痛苦,這樣他就能夠忘記自己的病痛,感到快樂。所以人們就用“嗜痂”來形容那些對于病痛、疾苦等不良情況感到快樂、滿足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嗜痂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嗜”是形容詞,意為“喜愛、愛好”,“痂”是名詞,意為“皮膚上結成的疤痕”。結合在一起,形容一個人對于病痛、疾苦等感到快慰,樂在其中的心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竟然嗜痂到了這種程度,每天都會主動尋找痛苦,讓人無法理解。
2. 她對于自己的病情感到嗜痂,每次病發時反而會感到開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嗜痂”這個成語與張敞的故事聯系起來,想象張敞抓撓皮膚時竟然感到快樂、滿足的情景,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相關成語和詞語,如“嗜血成狂”、“病入膏肓”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對于自己的病情感到嗜痂,每次生病都會開心地告訴同學。
2. 初中生:她的疼痛已經變成了一種嗜痂的心態,每次感到疼痛時反而會感到快樂。
3. 高中生:他的嗜痂心態讓人無法理解,他竟然對于痛苦感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