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諧
基本解釋
◎ 不諧 bùxié
[discordance] 不順利,不成功
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三國演義》
詳細解釋
(1).不和諧。《宋史·樂志三》:“﹝ 楊杰 ﹞言大樂七失……二曰八音不諧,鐘磬闕四清聲。”
(2).不成。《后漢書·宋弘傳》:“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宋 黃庭堅 《古風次韻答和甫》之一:“萬端作計身愁苦,一事不諧鬢蒼浪。”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繡》:“踰時而返,謂 劉 曰:‘事不諧矣! 阿繡 已字 廣寧 人。’”
(3).不遇。《后漢書·儒林傳下·周澤》:“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 唐 皇甫枚 《王知古》:“嗟乎 王生 ,生世不諧,而為狐貉所侮,況其大者乎!”
成語(Idiom):不諧(bù xié)
發音(Pronunciation):bù x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和諧,指不協調、不一致、不相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諧是指事物之間不協調、不和諧的狀態或行為。它可以用來形容人際關系、言行舉止、音樂、色彩等方面的不協調。不諧可以指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關系,也可以指事物之間的不協調現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諧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場景多種多樣,可以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關系,例如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吵、同事之間的矛盾等。此外,不諧也可以用來形容音樂、藝術作品等方面的不協調現象。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諧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上》一篇中。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這篇文章中用“不諧”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和諧,指出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和諧相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諧是由“不”和“諧”兩個字組成的,其中“不”表示否定,“諧”表示和諧。兩個字的組合形成了一個意義相對的詞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的觀點不諧,經常為了小事爭吵。
2. 這幅畫的色彩搭配不諧,給人感覺不協調。
3. 這首歌的旋律和歌詞不諧,聽起來不舒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不諧這個成語:
1. 將“不”和“諧”兩個字分開記憶,其中“不”表示否定,“諧”表示和諧。
2. 可以想象兩個人在一起合作時,如果他們的觀點不一致,就會導致不和諧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諧相關的成語,例如“不協調”、“不和諧”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我和小明不諧,我們總是為了玩具爭吵。
2. 小學生:老師,我們班上的氛圍不諧,同學們經常互相打鬧。
3. 初中生:爸爸媽媽的意見不諧,經常為了家庭事務爭吵。
4. 高中生:這個樂隊的演出并不諧,各個樂器的演奏不協調。
5. 大學生:社團的活動策劃不諧,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