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稅
成語(Idiom):雜稅(zá shuì)
發音(Pronunciation):zá s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各種繁雜的稅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雜稅是指各種繁雜的稅收,包括各種征收對象、稅率和征收方式不同的稅種。形容稅收繁重、復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形容某個地區或國家的稅收制度繁雜,或者某個人的負擔很重,被各種稅收所困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雜稅一詞最早見于《宋史·官制志》。相傳宋仁宗時,由于戰亂頻繁,國家財政困難,于是實行了各種繁雜的稅收,以籌措軍費。后來,雜稅成為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稅收繁重、復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方的雜稅繁重,給企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2. 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稅收制度逐漸簡化,不再有過多的雜稅。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雜稅”與繁雜的稅收聯系起來,形象地描繪出稅收制度繁重、復雜的情景,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經濟學知識,了解稅收制度的發展和改革,以及不同國家的稅收制度差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的爸爸工作很辛苦,因為他要交很多雜稅。
2. 初中生(13-15歲):我希望將來能夠改革雜稅制度,讓人們的負擔減輕。
3. 高中生(16-18歲):政府應該減少雜稅,給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我正在研究雜稅的影響因素,希望能夠找到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