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廩
成語(Idiom):給廩(gěi lǐn)
發音(Pronunciation):gěi lǐ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給予物質幫助或支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給廩源于古代官府的一種制度,廩即倉庫,給廩即官府給予百姓糧食等物資的意思。成語“給廩”表示給予物質幫助或支持,多用于形容官府或富有的人物施舍貧困、需要幫助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慷慨解囊、捐助貧困、救濟困難的情況。也可用于形容一個人樂于助人,善于幫助他人的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桓公為了救濟百姓的困苦,設立了廩給制度,給予百姓糧食等物資。后來,人們將這種慷慨解囊的行為形容為“給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動詞“給”表示給予,賓語“廩”表示物資幫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給廩,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2. 這位慈善家不僅捐款捐物,還親自給廩,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給廩”與“給予幫助”的意義,將“給廩”與“慷慨解囊”、“捐助貧困”等詞語聯系起來,形成記憶的關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了“給廩”這個成語后,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慷慨解囊、施舍幫助相關的成語,如“施舍”、“濟困”等。
2. 了解中國古代官府的給廩制度,了解古代官府如何救濟百姓的困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爸爸媽媽常常給廩,幫助那些沒有家的小動物。
2. 初中生(13-15歲):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捐款活動,大家紛紛給廩,幫助貧困山區的學生。
3. 高中生(16-18歲):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應該學會給廩,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