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蠖
成語(Idiom):屈蠖(qū zhuó)
發音(Pronunciation):qū zh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屈服、低頭投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屈蠖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屈意為低頭、垂首,蠖意為蛇。屈蠖的基本意思是指人像蛇一樣低頭投降,表示屈服、順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屈蠖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在面對困難或者強者壓力下,無法抵抗而只能屈服的情況。在社會交往中,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人在權勢之下的求全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屈蠖的故事起源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失利,最后被迫在垓下投降。當時,項羽曾經自比為蛇的蠖,表示自己已經低頭投降,不再有反抗之力。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屈蠖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屈為動詞,蠖為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他選擇了屈蠖。
2. 這個國家不能屈蠖于外部壓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蠖”字聯想為蛇的形狀,再將“屈”字聯想為低頭、垂首的動作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的成語和故事來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屈蠖相似意義的成語,如“屈膝”、“低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游戲中,我輸了好幾次,只能屈蠖認輸。
2. 初中生:面對老師的批評,他選擇了屈蠖道歉。
3. 高中生:在政治斗爭中,有些人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屈蠖投降。
4. 大學生:在職場競爭中,有時候不得不屈蠖于上司的權威。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