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待時而動 (dài shí ér dò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dài shí ér d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等待時機,根據(jù)情況采取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待時而動是一個表示等待適當時機再行動的成語。它強調(diào)了在做出決策或采取行動之前,需要觀察、評估和等待合適的時機。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不要急于行動,要善于把握時機,以免錯失良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待時而動可以用于各種情境,特別是在需要做出重要決策或采取行動時。它適用于商業(yè)談判、人際關(guān)系處理、職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鼓勵別人不要過早行動,要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guān)于待時而動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一個著名的故事來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故事中,吳起是一位戰(zhàn)國時期的軍事家,他在一次戰(zhàn)爭中遇到了一個強大的敵人。面對敵人的進攻,吳起決定采取待時而動的策略,他選擇等待時機,不急于與敵人交戰(zhàn)。最終,他在合適的時機發(fā)動了反擊,成功戰(zhàn)勝了敵人。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待時而動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每個字的意思如下:
- 待:等待
- 時:時間
- 而:表示并列關(guān)系
- 動:行動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應(yīng)該待時而動,不要急于下結(jié)論。
2. 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我們能否待時而動,抓住市場機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待時而動:
1. 關(guān)聯(lián)故事:將待時而動與吳起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通過想象吳起等待時機的情景來記憶這個成語。
2. 制作卡片:寫下待時而動的成語和其含義,制作成卡片,反復復習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待時而動相關(guān)的成語,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觀風察色”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學習待時而動,先聽老師的指示再做動作。
2. 初中生:在考試之前,我會待時而動,先仔細閱讀題目再開始答題。
3. 高中生:為了更好地安排時間,我會待時而動,根據(jù)不同科目的重要程度制定學習計劃。
4. 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我會待時而動,不急于接受第一個工作機會,而是等待更適合我的機會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