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
基本解釋
亦作“ 白苧 ”。1.白色的苧麻。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四:“ 晁無咎 詩云:‘上山割白紵,山高葉摵摵,持歸當戶績,為君為絺綌。’”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四·苧麻》:“白苧葉面青,其背皆白。”
(2).指白紵所織的夏布。 唐 張籍 《白紵歌》:“皎皎白紵白且鮮,將作春衣稱少年。” 宋 范成大 《晚春》詩之一:“輕颸宜白紵,時節近清微。” 元 郭翼 《陽春曲》:“宮中裁白苧,猶怯剪刀寒。” 清 龔自珍 《鶯啼序》詞:“凌波襪懶,繡線裙鬆,換 吳 棉白苧。” 劉成禺 《洪憲紀事詩》之一七八:“白紵輕衫紫玉歌,府中狎客妙年多。”
(3).白衣。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時所穿衣服。 宋 王禹偁 《寄碭山主簿朱九齡》詩:“利市襴衫拋白紵,風流名紙寫紅牋。” 宋 陸游 《貧病》詩:“行年七十尚攜鋤,貧悴還如白紵初。”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葉生》:“且士得一知己,可無憾,何必拋卻白紵,乃謂之利市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僧術》:“謂君騰達已久,今尚白紵耶?”
(4).樂府 吳 舞曲名。 南朝 宋 鮑照 《白紵歌》之五:“古稱《淥水》今《白紵》,催弦急管為君舞。”《新唐書·禮樂志下》:“清樂三十二曲中有《白紵》, 吳 舞也。” 宋 張先 《天仙子·公擇將行》詞:“瑤席主,杯休數,清夜為君歌《白苧》。”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黃帽雨中游,《白苧》閒時聽。” 吳梅 《檢點》詩之一:“《白紵》三千才譜曲,碧城十二未開門。”
成語(Idiom):白纻(bái zhù)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zh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或文章深奧難懂。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纻,古代一種精細的織物,質地輕薄,紋理復雜,難以辨認。成語“白纻”比喻言辭或文章深奧晦澀,難以理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文學作品或演講中的語言難懂,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人的言辭晦澀難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白纻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列傳》中,描述了一個人說話晦澀不明的情況。后來,白纻逐漸被用來形容文章深奧難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真是白纻,我一句都聽不懂。
2. 這篇文章寫得太白纻了,我讀了幾遍都沒理解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白纻”聯想成一種紡織品,紡織品通常有復雜的紋理,難以辨認。通過將“白纻”與難以辨認的紡織品聯系在一起,可以幫助記憶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白纻”相關的成語,如“白話”、“白描”等,以擴展對漢語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的課文有些白纻,我不太明白。
2. 初中生:這本書的內容太白纻了,我讀了好幾遍都不理解。
3. 高中生:這篇論文的觀點表達太白纻了,需要仔細推敲才能理解。
4. 大學生:這個演講的內容太白纻了,我聽得云里霧里。
5. 成人:他的說話方式很白纻,讓人聽不懂他到底在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