摓掖
成語(Idiom):摓夷摓逆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yí fēng n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摓夷摓逆是指消滅外敵、平定叛亂,特指抵御外來侵略和平定內亂的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摓夷摓逆的“摓”字是指摧毀、打擊,夷指外來的侵略者,逆指叛亂的內亂者。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保衛國家、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摓夷摓逆一般用于形容國家或政權采取果斷措施,有效地消除外部威脅或內部動亂的情況。可以用于討論歷史上的戰爭、政治動蕩,也可以用于描述某個組織或個人在關鍵時刻采取堅決行動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說文解字》中有“摓夷摓逆,撫有夷狄”之說。這句話出自《春秋左氏傳·僖公二十五年》的記載。當時,齊國的公子夷吾叛變,齊僖公派遣公子無忌前往摧毀夷吾的勢力,平定叛亂,并撫慰夷狄。這個故事成為摓夷摓逆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摓夷摓逆是一個并列結構的成語,由兩個相同的動詞“摓”組成,分別修飾夷和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國家危機關頭,領導人果斷采取措施,摓夷摓逆,穩定了局勢。
2. 這個組織經歷了一場內部叛亂,但通過摓夷摓逆,最終恢復了秩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摓夷摓逆”拆分成“摓夷”和“摓逆”兩個部分來記憶。其中,“夷”可以聯想到外來侵略者,而“逆”可以聯想到內亂的叛亂者。通過將這兩個部分聯想到對應的含義,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一些歷史上的摓夷摓逆事件,如中國古代的抗擊外族入侵、平定叛亂的故事,了解這些事件對于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10歲):在歷史課上,我們學習了很多關于摓夷摓逆的故事,明白了保衛國家的重要性。
2. 初中生(11-14歲):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應該果斷采取行動,摓夷摓逆,保護自己和家人。
3. 高中生(15-18歲):摓夷摓逆不僅僅是歷史上的故事,也可以用來形容現實生活中的堅定行動,比如在團隊合作中,一個領導者需要摓夷摓逆,解決問題并帶領團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