蝕剝
成語(Idiom):蝕剝(shí bō)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bō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蝕剝指的是經過長時間的侵蝕和剝奪后,物體逐漸失去原有的價值或質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蝕剝是由“蝕”和“剝”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蝕指的是慢慢侵蝕、損害;剝指的是剝奪、剝落。蝕剝表示經過時間長久的侵蝕和剝奪,物體逐漸失去原有的價值或質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蝕剝常用來形容物體經過長時間的損耗和剝奪,逐漸失去原有的價值或質量。也可用于形容人的精神或體力被消磨掉,變得憔悴不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蝕剝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徐無鬼》這篇文章中。文章中講述了一個人名叫徐無鬼的人,他的身體逐漸被蝕剝掉,最后變成了一個空洞的人。這個故事通過形象的描寫,表達了蝕剝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幅畫經過歲月的蝕剝,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2. 這座古城經歷了幾百年的蝕剝,依然保留著獨特的魅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風化”、“侵蝕”等詞語聯想記憶,同時可以想象一個古老的物體被風吹雨打、逐漸失去原有的光彩和價值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蝕剝相關的成語,如“殘存”、“殘破”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塊石頭經過蝕剝,變得光滑了。
2. 初中生:這本書經過多年的蝕剝,封面都破了。
3. 高中生:經過時間的蝕剝,這座古城依然保留著歷史的痕跡。
4. 大學生:工作的壓力讓他精神憔悴,像是經過蝕剝一樣。
5. 成年人:經過歲月的蝕剝,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