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鱗
成語(Idiom):涸鱗(hé lín)
發音(Pronunciation):hé l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非常稀少,幾乎絕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涸鱗是由“涸”和“鱗”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涸”指的是水干涸,象征消失,不再存在。“鱗”指的是魚鱗,象征數量。涸鱗一詞形容的是魚鱗消失,非常稀少,幾乎絕跡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涸鱗多用于形容某種資源或事物的數量極少,幾乎絕跡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某種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的植物、稀有的文化遺產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涸鱗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37年。當時,魯國的昭公聽說宋國有一種非常珍貴的魚,名叫“涸鱗”,數量非常稀少。昭公非常想要得到這種魚,于是派人前往宋國,希望能夠獲得一些。然而,當他的使者返回時,卻告訴他,涸鱗已經絕跡了,再也找不到了。從此以后,涸鱗成為了一個形容珍稀物種幾乎絕跡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涸鱗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種瀕臨滅絕的動物已經變得涸鱗了。
2. 這個小鎮上的傳統手工藝已經快要涸鱗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涸鱗的意思理解為“魚鱗干涸”,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珍稀動植物保護工作,以及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地方原來有很多野生動物,可是現在已經涸鱗了。
2. 初中生:這種瀕臨滅絕的鳥類已經變得涸鱗,我們應該保護它們。
3. 高中生:這座古老的建筑是我們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產,不能讓它涸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