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權
基本解釋
(1).三種權力。《管子·兵法》:“定一至,行二要,縱三權,施四教,發五機,設六行,論七數,守八應,審九器,章十號,故能全勝。” 尹知章 注:“自‘一至’以下, 管 氏不言其數,無得而知也。”
(2).特指“貴”、“富”、“親”三種權勢。 漢 劉向 《說苑·尊貴》:“ 齊桓公 使 管仲 治國, 管仲 對曰:‘賤不能臨貴。’ 桓公 以為上卿,而國不治。 桓公 曰:‘何故?’ 管仲 對曰:‘貴不能使富。’ 桓公 賜之 齊國 市租一年,而國不治。 桓公 曰:‘何故?’對曰:‘疏不能制親。’ 桓公 立以為仲父。 齊國 大安,而遂霸天下。 孔子 曰:‘ 管仲 之賢,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3).指兵法上對上、中、下三種力量的權衡。 宋 蘇洵 《權書上·強弱》:“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三權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成語(Idiom):三權(sān quán)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q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權力的三個方面,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權是指國家的最高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個方面。立法權指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權力;行政權指國家機關實施法律和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司法權指國家機關獨立審判和裁決案件的權力。三權的平衡和相互制約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權是政治學和法學領域中常用的概念,通常用來描述國家權力的分立和平衡。可以在政治學、法學和公共管理等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政府工作報告和法律文件等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權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政治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中。在中國,三權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清代的法律文獻中,后來成為中國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權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一個民主國家中,三權分立是確保政府權力不被濫用的重要原則。
2. 三權分立的實現需要建立獨立的司法機構來保障法律的公正執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權”與立法、行政、司法三個詞聯系起來記憶。立法權代表國家機關制定法律,行政權代表國家機關實施法律,司法權代表國家機關審判案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三權分立的原理和在不同國家政治制度中的應用。可以了解其他與三權相關的概念,如平衡與制衡、憲政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國家的三權分立是保護人民權益的重要制度。
2. 初中生:我在政治課上學到,三權分立是現代民主國家的基本原則。
3. 高中生:我對三權分立的理解是,通過分立和制衡三個權力,可以避免權力濫用和專制統治。
4. 大學生:在學習政治學的過程中,我深入研究了三權分立的歷史演變和各國政治制度中的應用。
5. 成人:作為一個公民,我們應該關注國家的三權分立,積極參與政治事務,維護公正和法治。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