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綬
基本解釋
系印紐的綠色絲帶。 漢 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后漢書·馮魴傳》:“帝嘗幸其府,留飲十許日,賜駁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賢 注:“艾即盭,緑色,其色似艾。”《后漢書·酷吏傳·董宣》:“以 宣 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成語(Idiom):艾綬
發音(Pronunciation):ài sh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德和行為表現出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艾綬源自于《詩經·大雅·文王》中的一句詩:“大姒嗣徽音,艾綬綏之。”艾綬指的是一種繡帶,用來表示對人的贊美和稱贊。成語“艾綬”形容人的品德和行為優秀,值得贊美和尊敬。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德行和才能出眾,可以用來夸獎有出色表現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艾綬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文王時期。文王是商朝的開國君主,他以仁德著稱,深受人民愛戴。在一次巡視時,文王看到一位賢良的女子正在繡制一條美麗的艾綬。文王對她的繡藝贊嘆不已,稱贊她的品德和才能像繡制的艾綬一樣出色。從此,艾綬成為了形容人品德和才能出眾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艾綬屬于形容詞短語,由名詞“艾綬”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我們班的艾綬學生,成績優秀,品德高尚。
2. 這位艾綬教師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贊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艾綬”與優秀的繡藝聯系起來,想象一個繡制精美的艾綬代表著人的品德和才能出眾。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形容人品德和行為出色的成語,如“德高望重”、“品行優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是我們班的艾綬學生,每次考試都取得了好成績。
2. 初中生(13-15歲):這位老師教學認真負責,是一位艾綬教師。
3. 高中生(16-18歲):他的品德高尚,為人正直,是一個艾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