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xīn lǐng shén huì ㄒㄧㄣ ㄌㄧㄥˇ ㄕㄣˊ ㄏㄨㄟˋ心領神會(心領神會)
◎ 心領神會 xīnlǐng-shénhuì
[understand tacitly;I appreciate your kindness] 不用點明,就已領會理到了
聞語法要,輒心領神會。——明· 趙弼《覺壽居士傳》
詞語解釋
xīn lǐng shén huì ㄒㄧㄣ ㄌㄧㄥˇ ㄕㄣˊ ㄏㄨㄟˋ心領神會(心領神會)
內心深刻地領會。 元 吳海 《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得,冥然感於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 明 宋濂 《故三槐隱士王府君墓志銘》:“君從傍聽之,心領神會,至忘寢食,其學遂大進。”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至立法一則,閲下自可心領神會,而法在其中矣。” 劉心武 《班主任》四:“ 謝惠敏 對他們的‘教誨’并不能心領神會,因為她沒有絲毫的政治投機心理,她單純而真誠。”亦作“ 心領神悟 ”、“ 心領意會 ”。 朱自清 《經典常談·四書》:“會讀書的,細加玩賞,自然能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 鄒韜奮 《經歷》五六:“他們不許用‘帝國主義’,所以各報遇著這個名詞,總寫作‘××主義’,讀者看得慣了,也就心領意會。”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心領神會
成語(Idiom):心領神會
發音(Pronunciation):xīn lǐng shén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心靈相通,互相默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心領神會是指心靈相通,能夠互相理解對方的心意和意圖。無需言語表達,雙方能夠默契地明白對方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默契配合,無需多言即能互相理解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對某種事物有共同的理解和認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心領神會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故事發生在項羽與劉邦在垓下決戰之前,項羽派人送了一把劍給劉邦,意思是要劉邦自殺。劉邦接到劍后,他并沒有立刻自殺,而是把劍插在地上。項羽見狀后,心領神會地明白了劉邦留給他的信息,意思是劉邦不會自殺,而是準備與他決戰到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心領神會是由“心”、“領”、“神”和“會”四個字組成的。其中,“心”表示內心思想,“領”表示領會,“神”表示靈魂,“會”表示理解。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之間的默契非常好,只需一個眼神,我就能心領神會。
2. 在團隊合作中,只要大家心領神會,就能夠高效地完成任務。
3. 這個老師非常了解學生,總能心領神會他們的需求和困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心領神會”這個詞語與默契、理解等概念聯系起來進行記憶。也可以將其拆分成四個字,分別記憶它們的含義,然后再整體理解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心照不宣”、“心心相印”等,來擴展對心靈相通、默契配合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之間的友誼很深,只要一個眼神,我就能心領神會他的想法。
2. 初中生:班級合作時,我們能夠心領神會,迅速完成任務。
3. 高中生:和朋友一起玩游戲時,我們的默契讓我們心領神會,無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