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頭
基本解釋
(1).拘票。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這的是先生命慳,須不是 紅娘 違慢。那簡帖兒到做了你的招狀,他的勾頭,我的公案。”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這書詞則是紙攝人魂的下帖,摘人心的公案,追人命的勾頭。” 元 無名氏 《冤家債主》第四折:“只望哥哥準發一紙勾頭文書,將那土地閻神也追的他來,與老漢折證一個明白。”
(2).低頭;垂下。 喬邁 《三門李軼聞》:“夏天,冬小麥黃熟時節,勞力很緊張。‘種在冰上,收在火上’,‘麥收三晌’,火似的太陽一照,眨眼間麥子就勾頭了。”
成語(Idiom):勾頭
發音(Pronunciation):gōu t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頭向一側傾斜,表示愿意或同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勾頭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表示人向一側傾斜頭部的動作,意味著愿意或同意。這個動作可以用來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支持、認同或許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勾頭在口語中常用于表達同意、贊同或支持某人或某事的意思。例如,當有人提出一個建議或提議時,如果你同意,你可以用勾頭的動作來表示你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勾頭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文化。在古代,當皇帝發出命令或下達政令時,大臣們會向皇帝低頭表示遵從和尊敬。這個動作逐漸演變成勾頭的形象,用來表示同意或認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勾頭屬于動賓短語,由動詞“勾”和名詞“頭”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我的建議勾了勾頭,表示同意。
2. 當老師提問時,同學們紛紛勾頭表示回答問題的意愿。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勾頭”與“同意”聯系起來記憶。想象有人向一側傾斜頭部的動作,表示他同意或認可某人或某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想進一步學習成語,可以了解其他與“頭”相關的成語,如“頭破血流”、“頭暈目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老師問我們誰喜歡吃西瓜,我勾頭表示我喜歡。
初中生:同學們在討論要不要組織一次郊游,大家紛紛勾頭表示支持。
高中生:班長提議組織一次志愿者活動,大家都勾頭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