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
基本解釋
[釋義]
(1) 基本義:(形)原有的。
(2) (副)原先;先前。拿先前的情況和現實的情況對比;表示語氣的前后轉變。多用于上半句;用先前的情況給下半句語氣的轉變提出前提或基礎:他本來身體很弱;現在很結實了。
(3) (副)表示理所當然:本來應該你去。
[構成]
偏正式:本〔來
[例句]
本來的面目。(作定語)本來他不在這個廠。(作狀語)
[同義]
原本、原來
近義詞
英文翻譯
1.(原有的) original
詳細解釋
◎ 本來 běnlái
(1) [from the beginning]∶從一開始
(2) [originally]∶向來,原來
(3) [at first]∶原先;先前
(4) [of course]∶理所當然
(1).原來,向來。 三國 魏 曹操 《選舉令》:“事本來臺郎統之,令史不行知也?!?唐 白居易 《白發》詩:“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 宋 陸游 《題梁山軍瑞豐亭》詩:“本來無事只畏擾,擾者才吏非庸人?!?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然知行之體,本來如是,非以己意抑揚其間?!?楊朔 《京城漫記》:“這地方在 北京 南城角,本來是京城有名的風景區?!?br>(2).指人本有的心性。《醒世姻緣傳》第二一回:“你去走一遭,回來也誤不了你的正果。但不可迷失了本來,墮入輪迴之內?!?黃人 《<小說林>發刊詞》:“心理之辟,尤在昧厥本來?!?br>(3).謂本有心性沒有泯滅。 唐 寒山 《詩》之二七七:“萬機俱泯跡,方識本來人。”
成語(Idiom):本來(běn lái)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lá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原本,本身應該如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表示事物的本質、本身的狀態或本應如此的情況。強調事物的本來面目,與后來的變化或現實的差異相對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強調事物的本質、本身的狀態或本應如此的情況,用以對比現實的變化或差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準書》中有一則故事:趙國有個人叫趙奢,他的性格本來很好,和善友好,但后來受到了惡勢力的腐蝕,變得陰險狡詐。故事告訴人們,人的本來面目是善良友好的,應該保持本來的本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本來是個很聰明的孩子,可是現在變得越來越懶散了。
2. 這個地方本來很美,可是被人的破壞給毀了。
3. 這個問題本來很簡單,可是他卻做錯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梢韵胂笠粋€人的本來面目是善良友好的,但后來受到了惡勢力的腐蝕,變得陰險狡詐的形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與“本來”相關的其他成語,如“本末倒置”,“本性難移”,“本事”,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本來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可是最近變得很調皮搗蛋。
初中生:這個電影本來很好看,可是后來的劇情發展讓人失望。
高中生:我本來打算去參加活動的,但因為突然有事情,只能取消了計劃。
大學生:他本來是一個很有潛力的運動員,可是因為受傷,無法繼續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