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印
基本解釋
(1).猶正宗。 宋 王邁 《代通舶使啟》:“追 河閒 于千載,后得禮樂之盛,心夢 太白 于三生前,傳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職(如御史)鑄有二印。其一為職官本人掌管,謂之“副印”;其一藏于內府,謂之“正印”。有事則受“正印”而出,復命時則仍上交朝廷。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 鄭克塽 降日。奏繳 延平王 冊一付, 延平王 印一顆,招討大將軍正印一顆,副印一顆,蓋副印用以隨帶軍前者。”參閱《明史·輿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縣等各級地方長官均用正印,故府州縣官又稱正印或正印官。《官場現形記》第二回:“既然有路子,為什么不過班做知縣,到底是正印。”
成語(Idiom):正印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y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正規正式的印章,也表示公正、權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印是指由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個人用于簽署公文、合同等正式文件的印章。在古代,官員的官印也被稱為正印,代表了其權威和地位。因此,正印在現代漢語中也常用來形容公正、權威的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印常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或決定具有公正、權威的特點。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組織或機構具有權威性和合法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印起源于古代,當時官員的官印被視為非常重要的身份象征。官員們用正印在文件上蓋章,以顯示其權威和地位。正印的使用也被視為一種公正和合法性的象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印是一個名詞短語,由“正”和“印”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像一個正印,讓人感到十分可靠。
2. 這份合同需要公司的正印才能生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正印”聯想為正式的印章,表示公正、權威。可以想象一個正規的印章在文件上蓋章的場景,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印章制度,以及現代公文處理的流程和規定。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考試卷上蓋上了正印,表示考試結果是公正的。
2. 初中生:學生會主席用正印在活動方案上蓋章,表示該方案經過了權威的批準。
3. 高中生:政府部門的正印是保證政策的合法性和權威性的象征。
4. 大學生:公司法人代表在合同上蓋上了正印,表示該合同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