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伏
成語(Idiom):窟伏
發音(Pronunciation):kū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隱藏、躲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窟伏是一個形容詞,指的是人或動物隱藏在洞穴或暗處,躲避敵人或危險。它也可以用來比喻隱藏自己的才能或意圖,等待合適的時機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窟伏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隱藏在暗處,等待機會或時機成熟后再行動。例如,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在商業競爭中暫時隱藏自己的實力,等待時機展示出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窟伏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三年》中的記載。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突竊取了晉國的玉璧,并回到齊國后隱藏在自己的住所。他等待時機,一直到適當的時候再將玉璧歸還給晉國。這個故事中的窟伏成為了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窟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窟伏在黑暗中,等待著敵人的到來。
2. 這位商人窟伏了很久,終于等到了一個好的投資機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你可以聯想窟伏的發音“kū fú”與“躲伏”的發音相似,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窟伏感興趣,你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如“暗度陳倉”、“隱姓埋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草叢中窟伏著,等待著小鳥飛過來。
2. 初中生:他窟伏在教室角落里,等待著同學們走出來。
3. 高中生:他們窟伏在山谷中,等待著敵人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