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肱
成語(Idiom):折肱
發音(Pronunciation):zhé g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為了幫助別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甘愿舍棄自身的利益或生命。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折肱源自《左傳·莊公二十六年》。故事中,晉國的大夫韓宣子因幫助國君莊公治理國家事務,多次請罪并承擔責任,最終導致他雙臂折斷。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為了幫助他人而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折肱一詞常用于形容為了幫助他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情況,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比如,用于形容醫生在戰時奮不顧身地救治傷員,或者形容志愿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折肱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左傳》中的一則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折肱的結構為“折 + 肱”,其中“折”指折斷,“肱”指胳膊。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救援被困的人們,毫不猶豫地折肱奮力拯救。
2. 這個醫生在搶救傷員時,折肱的精神令人敬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折肱”與犧牲、奉獻等詞語聯系起來來記憶,例如,“折肱”意味著為了幫助他人而犧牲自己的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舍己為人”、“舍生取義”等,擴展對于奉獻精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幫助同學,折肱幫助他們完成作業。
2. 初中生:在地震發生時,許多勇敢的人們折肱救出了被困的人。
3. 高中生:這位科學家為了研究新藥物,折肱付出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4. 大學生:志愿者們折肱奉獻,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