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軸
基本解釋
(1).《管子·宙合》:“多備規軸者,成軸也。夫成軸之多也,其處大也不究,其入小也不塞。”本謂現成之軸。后以指成式,法規。 清 翟灝 《通俗編·器用》:“今以有成式為成軸是也。”
(2).猶成書。成為完整的書。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柳芳 與 韋述 友善,俱為史官。 述 卒后,所著書有未畢者,多 芳 與續之成軸。”
成軸 (chéng zhóu)
發音:chéng zhóu
基本含義:指人的脾氣、性格或行為變得剛硬、頑固不化。
詳細解釋:成軸是由“成”和“軸”兩個字組成的,意思是把人比作車軸,比喻人的脾氣、性格或行為變得剛硬、頑固不化。形容人固執己見、不肯改變。
使用場景: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具有頑固、固執的特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某種觀點或決定堅守不變,不肯妥協。
故事起源:成軸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一文中。據傳,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叫成軸的人,他的脾氣非常剛硬,不肯聽從他人的勸告。因此,人們就用“成軸”來形容性格固執的人。
成語結構:名詞+名詞
例句:
1. 他是個成軸的人,從來不肯接受別人的意見。
2. 這個領導非常成軸,對待問題從來不肯妥協。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成軸這個詞語。想象一個車軸,它是堅固的、不容易改變形狀的,就像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固執不變一樣。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與成軸相關的成語,如“執迷不悟”、“固執己見”等,可以進一步拓展對于固執性格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個成軸的人,不肯跟別人一起玩。
初中生:她的性格很成軸,不肯接受別人的建議。
高中生:他對自己的觀點非常成軸,不管別人怎么說都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