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謷牙詰屈
發音(Pronunciation):fǒu yá jié q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語言詭辯、爭辯無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謷牙詰屈是由兩個成語組成的合成詞,其中“謷牙”指的是騾子的牙齒,形容人說話拗口費力;“詰屈”指的是辯解時語言扭曲,詭辯無理。合在一起形容人爭辯時語言費力、無理取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爭辯時不講道理、無理取鬧的情況。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諷刺、批評對方的爭辯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謷牙詰屈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太和正音譜》中。據說,明代官員吳師道在一次辯論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爭辯得很激烈,但其言辭拗口、扭曲,被人們笑稱為“謷牙詰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合成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辯論方式總是謷牙詰屈,根本無法說服別人。
2. 這個人說話總是謷牙詰屈,根本沒有道理可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謷牙詰屈”拆分為“謷牙”和“詰屈”,記憶時可以聯想到騾子的牙齒和語言扭曲的情景,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爭辯、辯論相關的成語,例如“爭鋒相對”、“強詞奪理”等,以豐富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辯論方式就像騾子一樣,總是謷牙詰屈。
2. 初中生:老師的觀點很明確,我們沒有必要謷牙詰屈地辯論。
3. 高中生:在辯論比賽中,我們要避免謷牙詰屈,要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4. 大學生:在學術討論中,我們應該以理性和客觀的態度進行辯論,而不是謷牙詰屈。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對你有幫助!如果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