粃糠
成語(Idiom):粃糠(bǐ kāng)
發音(Pronunciation):bǐ k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貧窮、困苦的境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粃糠是由“粃”和“糠”兩個詞組成的,粃指粗糠,糠指米糠。粃糠原指粗糠和米糠,是指粗劣的食物,也可以用來比喻貧窮、困苦的境況。成語“粃糠”常用來形容生活貧困、生活條件惡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粃糠一詞常用于描述貧困的環境和生活條件,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生活貧困、生活困苦,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地方的經濟困難、資源匱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一年》中有一則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魯穆公的國君,他為了讓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決定發放糧食。但是,由于國家的財政困難,只能發放粗糠和米糠,而不能發放精細的糧食。人民得到了粗糠和米糠,雖然吃的是粗劣的食物,但是表示對國君的感激之情。從此,人們用“粃糠”來形容貧困的生活和經濟困難。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詞組成,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生都過著粃糠的日子,但是從不向別人訴苦。
2. 這個地方經濟條件差,很多人生活在粃糠之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粃糠”與貧困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只能吃粗糠和米糠,生活十分困苦的場景,以此來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貧困、困苦相關的成語,如“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等,以豐富自己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家鄉很窮,很多人過著粃糠的日子。
2. 初中生:這個地方的經濟條件很差,很多人生活在粃糠之中。
3. 高中生: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就過著粃糠的日子。
4. 大學生:即使生活在粃糠之中,也要努力奮斗,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