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一褱而論
發(fā)音(Pronunciation):yī duō ér lù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根據(jù)一件事情的表面現(xiàn)象或外在條件作出判斷,而忽視了其中更深層次的內(nèi)在原因或本質(zhì)。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一褱而論”源于古代的一種審判方式。古代的審判官會根據(jù)被告人穿著的衣服來判斷其有無罪。如果被告人穿著整潔華麗的衣服,就會被認為是無罪的;而如果被告人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就會被認為是有罪的。這種判斷方法被稱為“一褱而論”,意味著只根據(jù)外在的衣著來做出判斷,而忽視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一褱而論”通常用來批評那些只看表面現(xiàn)象而忽視內(nèi)在原因的人。它可以用于各種場合,例如討論問題時,提醒人們不要只看現(xiàn)象而忽視問題的本質(zhì);在工作中,提醒人們要全面考慮問題,不要片面地看待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一褱而論”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審判方式,旨在批評那些只看表面而不深入思考的人。這種審判方式后來被認為是不公正的,因為它只根據(jù)外在的衣著來做出判斷,而忽視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一褱而論”的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由四個漢字組成,沒有特殊的語法結(jié)構(gòu)。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看到了我穿著樸素,就一褱而論我沒有品味。
2. 別人只看到了他家境優(yōu)越,卻一褱而論他沒有奮斗過的辛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成語“一褱而論”。可以想象一個人只看到另一個人的衣著,而忽視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從而做出不公正的判斷。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成語“一褱而論”類似的成語,例如“見微知著”、“以貌取人”等。這些成語都強調(diào)了不能只看表面而忽視內(nèi)在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看到我戴著一副眼鏡,就一褱而論我是個書呆子。
2. 初中生:老師只看到我的成績不好,就一褱而論我不用功。
3. 高中生:同學們只看到他體育成績好,就一褱而論他不會學習。
4. 大學生:公司只看到我的學歷低,就一褱而論我沒有能力。
5. 成年人:他只看到我是個女性,就一褱而論我不適合這個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