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士
成語(Idiom):作士(zuò shì)
發音(Pronunciation):zuò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做事情膽大、有決心、有魄力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作士一詞源于《左傳·襄公十五年》:“魯人作士,曰‘寧戚’。”作士最早指的是魯國的士人,這些士人在行動中表現出膽大、有決心、有魄力的特質。后來,作士逐漸演變為指具備這些特質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作士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敢于冒險、勇往直前、有勇氣追求夢想的人。可以用于表揚別人的勇氣和決心,也可以用于自我激勵和自我表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作士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五年》的記載中,描述了魯國的士人寧戚的故事。寧戚是一個膽大、有決心的人,他在戰斗中表現出色,因此被稱為作士。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作士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作”和“士”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作士,敢于挑戰困難。
2. 她是個作士,敢于追求自己的夢想。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作士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士人在做事情時表現出膽大、有決心、有魄力的形象,從而記住作士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勇氣和決心相關的成語,如“壯士斷腕”、“大智若愚”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個作士,敢于站在講臺上演講。
初中生:她是個作士,敢于參加學校的辯論賽。
高中生:他是個作士,敢于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
大學生:她是個作士,敢于創辦自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