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驗
基本解釋
官府開具的證件。《隋書·高祖紀下》:“庚寅,勑舍客無公驗者,坐及刺史、縣令。” 宋 王溥 《唐會要·逃戶》:“見在桑產如無近親承佃,委本道觀察使於官健中取無莊田有人丁者,據多少給付,便與公驗,任充永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 唐 宣宗 時,中書門下奏:‘若官度僧尼,有闕,則擇人補之,仍申祠部給牒。其欲遠游尋師者,須有本州公驗。’乃知本朝僧尼出游給公驗,自 唐 已然矣。”《元典章·戶部八·市舶》:“并依在先舊行關防體例填付舶商。大船請公驗,柴水小船請公憑。”
成語(Idiom):公驗(gōng yàn)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y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正地審查或驗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驗是由“公”和“驗”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表示公正、公平,而“驗”表示審查、驗證。公驗的基本含義是以公正的態度進行審查或驗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驗常用于形容對事物進行公正、客觀的審查或驗證。它可以用于討論法律案件、科學實驗、證據核實等情境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律歷志》中,意指官員在審查案件時要公正無私。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形容對事物進行公正的審查或驗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驗是由兩個單獨的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法官公驗了所有的證據后,作出了公正的判決。
2. 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公驗,最終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公驗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公正的法官在對一份證據進行仔細的審查和驗證,以確保公正的判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公正、審查、驗證相關的成語,如公正無私、明察秋毫等,可以進一步豐富詞匯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公驗了我們的作業,發現有同學抄襲了。
2. 初中生:參加比賽前,裁判會對運動員的年齡進行公驗,以確保比賽的公平性。
3. 高中生:在寫論文時,我們需要通過公驗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4. 大學生:科學研究需要經過嚴格的公驗,以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5. 成年人:在互聯網時代,我們要謹慎對待信息,需要進行公驗,以避免被虛假信息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