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冒
基本解釋
(1).冒犯。 晉 袁宏 《后漢紀·桓帝紀上》:“臣恐小人道長,遂成其敗,犯冒天顏。”《再生緣》第十三回:“只為門生忽降閒,一朝犯冒老師前。”
(2).沖冒。《晉書·齊王冏傳》:“ 惠 聞天下五難……捐宗廟之主,忽千乘之重,躬貫甲胄,犯冒鋒刃,此一難也。”
成語(Idiom):犯冒
發音(Pronunciation):fàn m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犯錯誤或冒犯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犯冒是一個由兩個動詞構成的成語。犯指犯罪、犯錯誤,冒指冒犯、得罪。犯冒表示因為言行舉止不慎或不當而犯了錯誤或冒犯了他人,引起了不良的后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犯冒常用于描述人們在言行舉止中不慎造成的錯誤或冒犯他人的情況。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無心之失或者是一種無意中得罪他人的行為。在正式場合或者與長輩、上級交往時,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避免犯冒。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犯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相傳當時王莽在位,傅奇曾向他上書,建議他采取一些政治改革措施。然而,這個建議被王莽視為冒犯,于是傅奇因此而被處以死刑。后來,人們用“犯冒”來形容類似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犯冒是一個由兩個動詞構成的成語,表示犯錯誤或冒犯他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會上無意中犯冒,得罪了很多人。
2. 小明不小心冒犯了老師,被罰站了一節課。
3. 他的不慎之言犯冒了領導,導致他被降職。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犯冒的發音與“犯罪”和“冒犯”兩個詞聯想起來,這樣可以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犯冒相關的成語,如“不慎言行”、“冒犯他人”等,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小心踩到了同學的腳,犯冒了他。
2. 初中生:他在班級群里發了一條不當言論,冒犯了很多同學。
3. 高中生:他在演講中說了一些不恰當的話,犯冒了評委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