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掌
成語(Idiom):底掌(dǐ zhǎng)
發音(Pronunciation):dǐ zh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底部或最底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底掌是由“底”和“掌”兩個詞組成的成語,表示事物的底部或最底層。它用來形容某個事物或問題的根本、基礎或核心部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底掌通常用于描述一些事物的本質或核心,常用于討論問題的根源、解決問題的關鍵或評價某個事物的優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底掌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篇中,原文是“底掌而走,如喪其足”。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失去了腳掌,但仍然能夠行走。底掌在這里指的就是人的腳底,也就是人行走的基礎。后來,底掌逐漸引申為事物的根本或核心。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底掌由兩個詞組成,分別是“底”和“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的底掌在于缺乏有效的溝通。
2. 他是這個團隊的底掌,沒有他,整個團隊就無法運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底掌”詞語與腳底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失去了腳掌,但仍然能夠行走,這樣可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底掌相關的成語,如“底細”、“底蘊”等,以豐富對底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畫畫時,總是先畫底掌,然后再畫其他部分。
2. 初中生:這個問題的底掌是我們不夠努力學習。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底掌是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 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要理清底掌,找到核心競爭力。
5. 成年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底掌,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