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屬
基本解釋
(1).三次斟酒。《儀禮·士昏禮》:“酌玄酒,三屬于尊。” 鄭玄 注:“屬,注也。”
(2).指古代戰士上身、髀部、脛部的鎧甲相連以掩蔽全身。《荀子·議兵》:“ 魏氏 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漢書·刑法志》:“ 魏氏 武卒,衣三屬之甲。” 顏師古 注:“ 蘇林 曰:‘兜鍪也,盆領也,髀褌也。’ 如淳 曰:‘上身一,髀褌一,踁繳一,凡三屬也。’ 如 說是也。”《文選·左思<魏都賦>》:“三屬之甲,縵胡之纓。” 張銑 注:“屬,連也。言甲三札相重而連之。”
(3).三度會盟。《國語·晉語二》:“三屬諸侯,存亡國三。” 韋昭 注:“屬,會也。三會,乘車之會三也。”
猶三族。《后漢書·章帝紀》:“一人有罪,禁至三屬。” 李賢 注:“即三族也。謂父族、母族及妻族。”
成語(Idiom):三屬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sh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品行、行為符合道德規范,具備良好的品德和素質。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屬是由“三”和“屬”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數量,意味著這種品行和行為具備多個方面的特點;“屬”表示歸屬,表示這種品行和行為是一個人的基本特征。三屬指一個人在品行和行為上具備善良、正直和有道德的特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屬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行為規范。可以用于表揚他人的良好品質,也可以用來自我要求自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屬最早出現在《論語·衛靈公》中,是孔子對衛靈公提出的要求。衛靈公是一個國君,孔子希望他能具備三種品行和行為的特質,即善良、正直和有道德。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三屬”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屬的結構是“三屬”,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是三屬的表率,深受大家的尊敬。
2. 她的行為舉止始終保持著三屬的標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三屬”與善良、正直和有道德這三個詞聯系起來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同時具備這三個特質,就是一個三屬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品德相關的成語,如“德行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我們班的三屬代表,每天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三屬素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3. 高中生:在面對挑戰和困難時,我們要堅持三屬的原則,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