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芻蕘之言
發音(Pronunciation):chú ráng zhī y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空洞無物、毫無價值的言論或言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芻蕘是指牲畜吃的草,言是指言辭。芻蕘之言比喻空洞無物、毫無價值的言論或言辭。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或諷刺某人說話空洞無物、不切實際,或者指控某人故意混淆視聽、欺騙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此成語出自《莊子·養生主》:“且夫水之窮也漸,而食之窮也飽。草木之窮也死,而蜩螗之窮也音。言語之窮也變,而芻蕘之言也敝。”莊子以水、食物、草木、蜩螗等作為比喻,闡述了窮盡的道理,其中提到了“芻蕘之言”。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芻蕘之言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的都是些芻蕘之言,根本不值得我們相信。
2. 這位政治家的演講充滿了芻蕘之言,很難讓人信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芻蕘之言”與“空洞無物”的含義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口中說出的都是草,沒有實質內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空談誤國”、“無的放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答案就像芻蕘之言一樣,沒有任何意義。
2. 初中生:老師說的那番話完全是芻蕘之言,沒有任何根據。
3. 高中生:政治家在競選演講中常常使用芻蕘之言,以迷惑選民。
4. 大學生:他的論文寫得很空洞,充滿了芻蕘之言。
5. 成年人:別聽他胡扯,都是些芻蕘之言,根本不值得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