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録
基本解釋
(1).不檢束。《荀子·修身》:“辟違而不慤,程役而不録。” 楊倞 注:“録,檢束也。於功程及勞役之事,怠惰而不檢束。言不能拘守而詳也。”
(2).不任用。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國事八·石亨奸黨》:“誅其一二,以示至公,餘則屏之遠方,終身不録。”
(3).不抄錄。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六:“有《織錦詞》一首,載《山左詩鈔》,詩不佳,故不録。”
成語(Idiom):不録(bù lù)
發音(Pronunciation):bù l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收錄、不記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某個事物或者某種情況沒有被收錄、記錄下來。表示被排除在外,不被重視或忽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個人或事物在某個領域或范圍內沒有被納入考慮或記錄中。也可用來指代某個事物沒有被記憶或記錄下來。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録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一年》中,原文是“不録于竹帛之中”。在古代,竹帛是一種常用的記載文字的材料,而不録于竹帛之中意味著沒有被記錄下來。后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引申為一種形容某個人或事物沒有被重視或被遺忘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動詞+于+名詞+之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科學家的重要研究成果不録于學術期刊中。
2. 這本書中的一些重要觀點不録于歷史記載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不録”與“不錄音”的發音相似,通過將其與不被錄音或不被記錄聯系起來,幫助記憶其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録”相關的成語,如“不見棺材不掉淚”、“不著邊際”等,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課堂上提問,我沒有回答上來,我的回答被老師不録了。
2. 初中生:我參加了學校的寫作比賽,但我的作品不録于獲獎名單中。
3. 高中生:我在學生會提出了一些建議,但我的意見被忽視,不録于討論會議記錄中。
4. 大學生:我在研究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但我的發現不録于學術論文中。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