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者
基本解釋
(1).指方術之士。《史記·太史公自序》:“ 扁鵲 言醫,為方者宗。”
(2).指方形之物。《莊子·徐無鬼》:“曲者中鉤,方者中矩。”
成語(Idiom):方者(fāng zhě)
發音(Pronunciation):fāng z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方者指的是一個明智和有見識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方者一詞源自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方者正也,不方者倚也。”方者意味著一個人具有正直、明智和有見識的品質,能夠正確地判斷事物的真相和道理。相比之下,不方者則表示一個人缺乏理性思考和見識,容易被外界影響或誤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方者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明智、理性,能夠正確判斷和處理事物。這個成語可以用于贊美一個人的智慧和見識,也可以用于批評一個人的愚昧和盲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方者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是孔子對于學生的評價。在古代社會中,方者是指那些能夠正確理解和應用儒家思想的人,他們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因此,成為一個方者是每個學生都應該追求的目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方者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方”表示正直、明智,“者”表示人。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表示明智和有見識的人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方者,總是能夠明辨是非。
2. 只有成為一個方者,才能夠在復雜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方者”拆分為“方+者”來記憶這個成語。方者可以理解為一個有見識的人,他的思想是正直和明智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于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化感興趣,可以深入學習《論語》和其他經典著作,了解更多關于方者的故事和智慧。此外,你還可以研究其他類似的成語,如“明辨是非”、“見微知著”等,來擴展你的詞匯和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7-12歲):他是一個方者,總是能夠幫助我解決問題。
2. 初中生(13-15歲):只有成為一個方者,才能夠在復雜的社交關系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3. 高中生(16-18歲):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努力成為方者,不受外界的干擾和誘惑。
4.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生活中,我們需要成為方者,學會正確判斷和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應該努力成為方者,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見識。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全面了解和掌握“方者”這個成語。祝你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