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緦
基本解釋
古喪禮中大功、小功和緦麻三種喪服的通稱。 宋 謝采伯 《密齋筆記》卷四:“每遇功緦之戚,輒茹素一月,皆可以風厲薄俗。”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 郭子儀 三十年無緦麻服,人或疑其不然。 安厚卿 樞密逾二紀無功緦之戚,乃近歲事也。”
成語(Idiom):功緦 (gōng sī)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s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臨危不亂、勇于面對困難和危險的精神狀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功緦是由“功”和“緦”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功”指的是功績、功勞,“緦”指的是縫補衣物。合在一起,表示在困難和危險面前能夠表現出勇敢和堅韌的精神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功緦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對艱難困苦時能夠保持冷靜和勇敢。可以用來形容軍人、救援人員、醫生等在危急時刻表現出的英勇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后漢書·吳漢傳》中記載了一個與功緦相關的故事。當時,吳漢統領軍隊,被敵軍圍困在山中。他的兵士們都感到絕望,但吳漢卻表現出了非常堅定的精神。他告訴士兵們:“緦衣之功,不如緦敵之功。”意思是縫補衣物的功勞不如縫補敵人的功勞,鼓勵士兵們勇敢面對敵人。最終,吳漢帶領士兵們成功突圍,取得了勝利。這個故事成為了功緦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主語是一個人,謂語是“功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困難時,他表現出了真正的功緦精神。
2. 面對危險,他毫不退縮,展現出了功緦的勇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縫補衣物的動作聯系起來記憶。想象自己在面對困難時,像縫補衣物一樣堅定和勇敢,就能記住功緦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意義的成語,如“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等,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詞匯和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向爸爸學習,他在工作中總是表現出了功緦的精神。
2. 初中生:面對考試的壓力,我們應該像功緦一樣勇敢面對,不退縮。
3. 高中生:在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挑戰時,我們要有功緦的精神,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