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臚
基本解釋
(1).科舉時代,殿試揭曉唱名的一種儀式。殿試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閣門承接,傳于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 明 沉受先 《三元記·及第》:“金殿傳臚第一聲,三元連中占魁名。”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二:“四月初四日殿試,初七日傳臚。”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武殿試》:“ 武舉 止有會試,無廷試傳臚之例。”參閱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唱名》。
(2). 明 代稱科舉第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至 清 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明史·選舉志二》:“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云。”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士階條例》:“二甲首名傳臚,職同將軍。” 李劼人 《大波》第三部第二章四:“ 川 漢 鐵路駐 宜昌 總理,傳臚出身,四品京堂。”
成語(Idiom):傳臚(chuán lǔ)
發音(Pronunciation):chuán l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傳遞圣旨的使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傳臚是指古代使臣傳遞皇帝的詔令或圣旨。臚,古時指使臣,是皇帝下達命令的特派使者。成語傳臚比喻傳遞消息或傳達命令的使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傳臚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傳遞消息或傳達命令的過程,也可用于比喻傳遞重要信息的角色或人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傳臚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官制。在古代,皇帝下達命令往往需通過特派使臣傳遞,使臣在傳遞過程中需忠實地將皇帝的旨意傳達給相關人員。這也是為了確保皇帝的命令能夠準確傳達到目的地。因此,傳臚成為了一個表示傳遞消息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動詞“傳”和名詞“臚”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被任命為傳臚,負責將重要文件傳遞給各部門。
2. 這位經理是公司內部傳臚,負責傳達總裁的指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傳臚。可以想象自己是一個古代的使臣,手持圣旨,忠實地將皇帝的命令傳遞給各個部門或人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古代中國的官制和使臣的角色,以加深對傳臚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今天當了班級的傳臚,將老師的通知傳遞給同學們。
2. 初中生:班長是傳臚,負責將校長的指示傳達給全班同學。
3. 高中生:學生會主席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傳臚,負責傳遞學生的意見和需求。
4. 大學生:我在實習期間擔任的角色是傳臚,負責將公司領導的決策傳達給各個部門。
5. 成年人:我在公司擔任傳臚的職位,負責將總經理的指示傳遞給各個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