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訟
成語(Idiom):輿訟(yú sòng)
發音(Pronunciation):yú s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眾輿論和訴訟案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輿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輿”指的是眾人的言論和看法,而“訟”則指的是訴訟案件。輿訟意味著公眾輿論和訴訟案件相互關聯,指的是通過輿論的力量來影響或干擾訴訟案件的進程和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輿訟常用于形容公眾輿論對于訴訟案件的影響。它可以用來描述輿論對法庭判決的傾向性,以及輿論對案件當事人的評判和影響。此外,輿訟也可以用來形容社會大眾對某一事件或問題的普遍關注和討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齊策一》記載了一個關于輿訟的故事。故事中,齊國的一位官員因為賄賂判官而獲得了一個不公正的判決。這個消息傳遍了齊國,公眾對這個判決感到極為憤怒,并通過輿論的力量迫使官員重新審判了這個案件,最終實現了公正的判決。這個故事成為了輿訟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輿訟是一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的成語,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的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公眾輿論對于這起案件的輿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這場官司的判決受到了輿訟的干擾,無法達到公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輿訟的發音“yú sòng”與“愚公移山”的發音“yú gōng yí shān”進行類比,兩者的發音相似,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輿訟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輿論”、“訴訟”等,以加深對于輿訟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大家都在學校門口議論著那個打架的同學,真是一場輿訟。
2. 初中生(13-15歲):這個新聞引起了全國范圍的輿訟,大家都在討論這個問題。
3. 高中生(16-18歲):輿訟對于法庭的判決有著重要的影響,需要謹慎對待。
4. 大學生(19-22歲):這個社會事件引發了一場輿訟,公眾對于事件的看法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