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喟
基本解釋
發出嘆氣聲。 元 戴表元 《元夜行》:“醉遲得酒可強歡,寐少愁多頻發喟。”
成語(Idiom):發喟
發音(Pronunciation):fā k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發出嘆息聲,表示煩惱、傷感或不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喟是由“發”和“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發”意為發出,而“喟”指嘆息聲。發喟一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煩惱、傷感或不滿時所發出的嘆息聲。它常用來形容人們內心的郁悶和憂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發喟一詞多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用以表達人們的煩惱、苦悶或不滿情緒。它可以用來形容個人的心情低落或對社會現象的不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發喟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用它來描述他人的情緒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一段描述了賈寶玉對自己境遇的不滿和煩惱。在這個故事中,賈寶玉發出了一聲長嘆,即“發喟”。這個場景和情感的描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這個成語也得以流傳下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發喟是一個由動詞“發”和動詞“喟”組成的成語。其中,“發”表示發出,而“喟”表示嘆息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看到了社會的不公平,不禁發喟一聲。
2. 面對困境,他不再發喟,而是積極尋找解決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發喟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發”和“喟”與發出嘆息聲的情景聯系起來。想象自己面對困境或不滿時,發出一聲長嘆的情景,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對成語發喟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情緒和心情相關的成語,如“歡喜若狂”、“愁眉苦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考試沒考好,心里發喟。
2. 初中生(13-15歲):看到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生活困難,我不禁發喟。
3. 高中生(16-18歲):面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我內心發喟,但我也會努力改變這種狀況。
4. 大學生及以上:面對就業壓力和社會競爭,很多年輕人都會發喟,但我們要堅持努力,迎接挑戰。